快速,高质保障,诚信合作放心交易保障双方利益
手机微信号18973889360(给力教育)
客服QQ:775451228
手机版

2022年盛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纺”)以一场庄重而温情的毕业典礼,为4033名毕业生的人生新篇章写下序章。毕业证作为这场仪式的核心符号,不仅承载着三年学业的成果,更成为连接校园记忆、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纽带。从典礼设计到就业服务,从师生情谊到社会贡献,2022年毕业证的往事,是职业教育实践与情感交织的生动缩影。
1. 典礼的庄重与温情
2022年6月14日,成纺2022届毕业典礼在南苑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典礼以庄严的国歌声拉开序幕,校党委书记蔡玉波、校长石静等校领导班子成员、各学院负责人、教授代表及校友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时刻。354名毕业生代表身着母校设计的毕业服,与3679名因疫情无法到场的同学通过抖音直播和视频连线“云端”共聚,实现“天涯共此情”的温暖互动。
2. 毕业服的独特设计
毕业服由服装工程与设计学院师生团队设计,以“传承校训,立志于金牌蓝领人”为灵感,通过宽大垂坠的廓形与胸前规则折裥延续中国传统服饰“直而不肆”的修身美德。服装主色融入“黄青白赤黑”中国五色,校长服、导师服、学生服通过垂带大小形成级别渐次,寄语毕业生传承校训精神,成为德技双馨的蓝领精英。每位毕业生还收到母校精心准备的毕业服书签,成为独特的成纺记忆。
3. 领导的寄语与期望
蔡玉波书记以“心怀家园、不负父母,心怀祖国、不忘母校”为主题,勉励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用平凡奋斗成就不平凡人生。石静校长则以“存鸿鹄志,博人生精彩”为题,提出四点期望:
不断学习之心:放眼长远,拓宽视野,获取幸福人生;
自信之心:不负时代,敢做敢拼,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感恩之心:感恩父母、老师与身边每一个人;
拼搏之心:树立热爱劳动的精神,做到“德技兼修”,成为技术能手和大国工匠。
4. 荣誉的表彰与激励
典礼上,161名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297名校级优秀毕业生及9名“织菁之星”获得表彰。副校长李坚宣读表彰决定,校领导为获奖者颁发证书,激励毕业生以卓越智慧、坚强意志与无畏精神开拓未来。
5. 情感的表达与传承
毕业生代表数字经贸与管理学院会计194班姚毅发言,回顾三年成长经历,感谢母校培养。同学们用诗歌《请老师们放心》和歌曲《不说再见》表达对母校的不舍,承诺“面向未来,坚定目标,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校领导为校友联络员颁发聘书,叮嘱毕业生“常回家看看”,将母校精神传向四方。
1. 时间与规模
2022年7月3日,成纺集中发放毕业证。4033名毕业生中,2400余人在规定时间内返校或委托他人领取证书,并同步办理转党组织关系、就业派遣、户口迁移等手续。这一规模体现了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也反映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
2. 现场管理
各分院发放点秩序井然。教师与工作人员按照流程耐心指导,从身份核验、证书领取到手续办理,整个过程高效有序。学院提前通过校园网、班级群发布领取指南,设置清晰指示牌,并安排志愿者协助引导,确保毕业生快速完成流程。
3. 仪式感的设计
毕业证发放现场设置“毕业墙”,供毕业生签名留念。许多学生穿着学士服合影,将这一刻定格为青春的记忆。学院还为每位毕业生准备毕业服书签,传递“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祝福,鼓励毕业生在奋斗中追逐梦想。
1. 就业数据与质量
成纺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总体平稳,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从具体去向来看,“协议和合同就业”为主流,占比最高;升学次之,占比29.53%。毕业生主要进入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等领域,其中不乏中国铝业、天津钢管集团等龙头企业。
2. 就业服务的创新
学院通过手机扫码方式,在发放现场同步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提高数据准确性。例如,某毕业生在扫码后被系统推荐至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校招岗位,最终成功入职。此外,学院还提供创业支持,如免费使用创业孵化基地、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获得导师一对一指导。2022届毕业生中,有3人成立智能焊接技术公司,其创业计划书在省级大赛中获奖,并获得地方政府资助。
3. 重点群体的帮扶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学院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例如,2021届毕业生张琳馨因听力残疾求职受阻,学院纺织工程学院相关老师同她本人和其家人商量后决定另辟蹊径,利用她的一技之长,帮她成立独立工作室。在各方力量帮助下,2022年“琳馨钩织工作室”顺利成立,并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张琳馨的故事成为学院就业服务的典范,展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成果。
1. 技能竞赛的佼佼者
2023届毕业生涂文梅的故事是成纺“竞赛育人”模式的缩影。她从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考入成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通过参加各级技能竞赛获得免试资格。在校期间,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四川省十佳制版师称号,并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毕业后,她留校任教,成为服装设计实训室教师,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
2. 创业者的榜样
张琳馨的故事则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特殊群体的支持。她患有听力二级残疾,但通过钩针编织课程掌握一技之长。毕业时,学院帮她推荐企业未果后,转而支持她成立工作室。如今,她创立的成都琳珑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带动多名残疾人就业,产品远销全国。她的故事被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评选为2023年“百姓学习之星”,并受邀在北京大学分享励志经历。
3. 基层就业的奉献者
许多毕业生选择到基层一线工作。例如,某毕业生进入四川轻化工大学与成纺联合培养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项目,毕业后成为技术能手,活跃在祖国建设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德技兼修”的校训,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1. 社会认可度的挑战
尽管成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但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认知仍停留在“技能培训”层面。例如,某毕业生在面试时被问及“与本科生的差距”,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刻板印象。
2. 学院的努力与突破
为提升毕业证“含金量”,学院采取多项措施:
产教融合:与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订单班”,学生毕业即入职;
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2022年有6人次获全国二等奖;
学历提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通“专升本”通道,2022届毕业生中29.53%选择升学。
3. 未来的转型方向
面对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新要求,学院正从“传统技能培训”向“智能+技能”转型。例如,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升级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转型在2022届毕业生中已有体现——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如“基于机器学习的纺织缺陷检测系统”)因与行业前沿结合紧密,直接获得企业认可并应用于实际项目。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毕业证的往事,是职业教育实践与情感交织的缩影。它记录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付出、学院的转型,更承载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
在这张证书背后,是无数师生在实训车间的汗水、在竞赛场的拼搏、在就业市场的突破。它不仅是学历的证明,更是“德修于正,学究于行”校训的具象化表达。未来,随着学院与产业融合的深化,2022年毕业证所代表的“实践导向、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或将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Copyright ©2010-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 |